【藝述心言】追「塑」過去 / 張碧華
Left
Right

在太陽系裡,太陽以約3.43 × 1022 牛頓的引力牽動著地球,地球在每365天一周的公轉中將一年四季帶給人類,人類一生平均渡過大概70至80多個寒暑。物轉星移,年復一年,在宇宙的定律下,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遇上不同的人、事、物,建立各人生階段的經歷。

 

對生命的運轉這課題,駐JCCAC「蘊月閣」工作室(L6-19)的陶瓷家張碧華,似乎在拉杯機轉動的時刻裡找到一點感悟。張氏在中學時初次接觸陶藝,當時的滿足感讓她難以忘懷,驅使她一直追尋此門藝術。她希望以陶瓷作品重塑及追憶從前的生活點滴與感受,思考生命的流逝與背後冥冥中的主宰。

 

J:JCCAC

C:張碧華

 

早年結下的陶瓷情意結

J:我們知道你在2016年於學院裡修畢藝術課程。在此之前,你都是從事創作的嗎?

C:我是在近年退休後才開始專心投入陶瓷創作的,但早在中學時,我已首次接觸陶藝。雖然當時我們並沒有陶藝課,但學校裡一直擺放著一台拉杯機,每當我們幫上美術科老師的忙時,老師都會批准我們使用該台機器,這讓我初嘗拉杯的工藝。在那時候,我發現拉杯讓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滿足,我很享受在拉杯時全情投入,暫時脫離現實的感覺。

 

J:那之後你有繼續你的陶瓷創作嗎?

C:踏進社會工作後,我一直很想尋回在中學時拉杯的那種感覺,對此念念不忘。因此我在業餘時會到了一家小型的樓上教室學習拉杯。但後來因工作的關係,我不得不放下這興趣。

 

直至退休後,我有較多空餘時間,我再報讀了一些陶藝課程。那時我一學就十分著迷,有時可全日無休地做創作。漸漸地,我希望能更深入地學習這個藝術媒介。當時的陶藝導師看到我的熱誠,便建議我修讀專業的藝術課程,於是我便報讀了由香港藝術學院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課程,鑽研陶瓷創作。

 

J:學院的課程多元化,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藝術媒介,但你最後還是鍾情於陶瓷?

C:沒錯。雖則在學院裡我也有學習過其他的媒介,但可能由於受早年的創作經驗所影響,我還是最喜愛以陶瓷表達自己。此外,其他的創作媒介都有讓我感到不滿足的地方,例如攝影過於機械化,而繪畫則只限於平面的展示。

 

以藝術追「塑」過去

J:在學院裡的學習有為你的創作方向帶來轉變嗎?

C:其時老師常透過討論引發我們反思自己的創作路向。除此之外,他們觀察到我在選科及創作方式方面的偏好,從而給予我在創作方向上的意見。這讓我開始發展出不同的藝術實踐──從前我多作一些實用的作品,如陶瓷杯等,但我現在的創作不再著重功能性,而是聚焦於一些較深層的概念。

 

J:你現時的創作關注甚麼概念?

C:我的作品其中一個重心是對童年的追憶。譬如在《紙船》一作中,我以陶泥塑造了兒時的紙船玩意;而在另一件作品《躲藏處》裡,我製作了一張桌子雕塑,去重塑小時候時躲藏在桌子底下玩耍的憶記。透過重現從前的物象,我希望能表達自己對過去的緬懷,及找回當其時的感覺。

 

J:是甚麼驅使你對過去的經歷如此著迷?

C:我很喜歡探索生命的根源──宇宙。我平日很喜歡看關於宇宙的書籍,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宇宙是由某個創造者所主宰的,衪安排了我們的前世今生,讓我們體驗世間的一切,建立過去的種種經歷。我現在有一些作品都是希望嘗試帶出這課題,引發觀者思考生命背後的宇宙定律。例如我在作品《歌劇辭本》中,我塑造了一張陶瓷黑膠唱片,透過唱盤如作催眠般的緩緩轉動,讓觀者靜思及更接近自己的生命本源。

 

接續的發展與加入JCCAC

J:畢業了兩年多,接著你會如何發展自己的藝術創作呢?

C:在學院進修時,老師曾提點我們不要太滿足於自己現時的作品。我很希望可以開拓一些新的陶藝技法,因為我覺得這門藝術給予不少人一種較守舊的感覺。

 

J:你對自己的藝術事業發展有何展望?

C:在剛畢業時,我曾希望自己能不間斷地參與展覽,因為我相信只有這樣別人才會持續找你參與展出,否則作品較少機會能吸引到外界的注意。但後來我的心態改變了。我希望自己能先花時間創作出一些具質素的作品,才想展覽的事宜;我不想為應付展覽而急就章地製作出未成熟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能投放多點時間陪伴家人。

 

J:除了展覽,你還會參與其他的創作活動嗎?

C:自2016年在JCCAC設立了工作室後,我在這裡也參與了不少其他類別的藝術活動。現在我會在這裡的工作室裡舉辦工作坊,教授不同的陶藝技巧,好像是拉杯及上彩的手藝。我希望能藉以為公眾帶來接觸陶瓷創作的機會及讓他們放鬆一番。另外我也有做一些藝術示範,譬如在JCCAC去年的「東南西北」年度藝術節中,我就示範了製作紙陶瓷雕塑,而即將在6月舉行的手作市集裡,我將會向觀眾展示修補破損瓷器的傳統「金鐥」工藝。

 

下載《JCCAC節目表》2018年6月號,按此

 

更多【藝述心言】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