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水杯、茶壺、湯匙、花盆……唾手可得的陶瓷製品,尋常到用時也未必多看一眼,更遑論會去思考其背後的珍貴之處。「你可知道,當你手上拿著一隻陶杯,代表背後已另有三隻在燒製過程中報銷犧牲了。」陶藝家鄭明輝(Reed)透過「地底泥」——陶土,探索日常生活中我們認定的所謂「穩定、重複、尋常」。
泥與風景
走進位於JCCAC L3-03單位的「自得窰」,四周放滿半製成的陶藝作品,撲面而來滿是土地的氣息,與外面的石屎森林形成強烈對比。訪問當天,Reed正密鑼緊鼓為他與Unit Gallery合作的個人陶藝作品展《景。地》作最後衝刺。
這一系列的陶瓷作品,風格簡樸但別具內涵:高樓從亂繩堆上架起、站在孤島似大腦上的人凝神遠望、大塊厚實的陶泥只一角開個小洞伸出兩條腿……「我們身處的城市表面穏定,生活看似無甚變化,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往往只看景物的表象,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機和脆弱本質。又因為自我和獨立思維,大家就算看著同一件事物,每人內心所見的景象其實都不相同。」Reed希望作品能激發大家從多角度和更深入地解讀生活和社會現象。
泥與藝術
陶藝技法雖然不斷重複相同的姿勢、動作、程序,日復日、年復年,但就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說︰「你不可能第二次踏入相同的河裡」,因不但河一直在變,你也在變。可能這便是陶藝吸引之處。陶藝技法五花八門,除了學習拉坯和手塑成型(包括手捏、泥條、泥板成型和倒模等),還要懂得各類陶泥的特性,及了解各種地域風格和美學。「例如中國的青花青瓷很有代表性,韓國推崇梅瓶造型,而日本則以柴燒和樂燒為主。」
原本從事出版業的Reed,2002年參加「自得窰工作室」在火炭開辦的興趣班,師從知名陶藝家兼工作室創辦人陳錦成,後再深造取得主修陶藝的藝術學位,2008 進駐JCCAC為「自得窰」開設石硤尾工作室,一直全職兼顧創作、教學和管理。他鍾情拉坯與樂燒技法:「雖然拉來拉去都是圓形,但極具挑戰性;加上失敗率高,過程中危機四伏,技術性的突破為我帶來很大滿足感。而且動手做的時候,精神非常專注,感覺無可媲美。」他強調,創作陶藝時,技巧、體能與精神都必須「進入狀態」,而且涉及時間成本,只有不斷鑽研與探索,才能體會箇中樂趣。
泥與文明
陶藝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製陶技藝更可追溯至公元前逾千年。遠祖發現石塊或地面低陷處能盛水,然後製造與之對應的器具;又發現黏土火燒後變堅固,就發明了器皿「杯」;及後杯和瓶更提升成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就算簡單平凡如一隻杯,亦在提醒我們一切來之不易。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然就為著這尋常用具交織在一起,而智慧、歷史,以及對美的堅持與追求,亦託付於這塊「地底泥」承傳下去。
下載《JCCAC節目表》2015年10月號,按此
更多【藝述心言】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