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心言】貼地貼到離晒地 / 吳燕琳
Left
Right

(2017年12月)大概再沒甚麼比藝術創作更離地的事了。不是嗎?靈感話嚟就嚟(似乎);「藝術家」不是不愁衣食,就是餐風飲露(誤),總之不食人間煙火就是了(好似)。

 

訪問當天,走到位於JCCAC L6-23單位的「吳燕琳工作室」,門外已嗅到一陣油彩混著松節水和亞麻籽油的氣味,眼見一個戴著防毒面罩、T恤棉褲沾滿油彩的身影,在畫筆、調色盤和畫布堆裡徘徊。她看見我們便除下面罩,果然是吳燕琳(Ann)。前年(2015)才從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同年獲「西方繪畫新秀獎」的她,自言一心只想踏踏實實畫畫︰「畢加索畫到92、93歲,馬蒂斯亦畫到80多歲,我希望身體健康,夠長命畫得幾耐得幾耐。」

 

J︰JCCAC
A︰吳燕琳 Ann Ng Yin-lam

 

錫身,是為了畫更多的畫

J︰看見你「全副武裝」,只覺得有型。想不到你年紀輕輕就這麼「錫身」。

 

A︰ 早前讀到一篇報道,指油漆工人和空中服務員是最致癌職業的頭兩名,前者因為工作期間吸入大量油漆(化學物),後者則因為日夜顛倒。想想,兩大致癌原因我都「中晒」!畫畫的人和油漆工人都稱作「painter」,都會吸入大量顏料;而且我作息亦永無定時,常常畫到廢寢忘餐。為了畫多幾年畫,現在開始好好保護自己,養好身子,所以畫畫時要戴防毒面罩!

 

J︰畫畫是修心養性的事,應該可以幫你頤養天年。歡迎你「新居入伙」!工作室名為「Faulo Kitchen」,是不是隱藏著甚麼玄機?

 

A︰ 這裡中文稱「吳燕琳工作室」,如果英文亦稱「Studio」的話,似乎有點納悶。工作室跟廚房不是很相似嗎?都是製作的場所——利用不同的素材創作出新作品(藝術品或菜色)。突然想到,這裡可不可以叫做「Kitchen(廚房)」呢?

 

另外,「Faulo」和「Kitchen」兩個英文字來自兩隊我經常「煲」的樂隊的名字——「Faulo City」和「Yellow Kitchen」,各取一字,成為「Faulo Kitchen」。他們的音樂風格稱為「Shoegaze(瞪鞋)」,屬搖滾樂的一種,聽起來有點夢幻,又有點自我封閉。

 

城市裡發掘小山小水

J︰這樣的音樂跟你的畫風難道不是一脈相承?不過油畫是最傳統的藝術媒介之一,而且要逐層鋪展;你的創作主題亦多以「地」和生活環境為出發點,描繪的都是日常風景,如山上小路、鐵絲網外的野花等,彷彿伸手可及,又往往跟我們擦肩而過。從你的畫作,看得出你對人和社會的關懷。我們好奇,令你感興趣的是甚麼「地」?或「地」的哪些特質?

A︰所畫的都是很日常、很自然的風景,但這個「自然風景」不一定指「natural landscapes(自然景觀)」。在香港這樣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說「natural」,實在遙不可及。至於「landscape」中的「land(土地)」,似乎又會讓人立即聯想到天然地貌或與土地資源有關的議題。而我心目中的「地」,並不是「大山大水」那種,而是城市裡隱現的本土情懷,是個人的、微觀的、不顯眼、最容易被忽略,卻一直在身邊的,可以說是城市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人存在」的日常景象吧。

 

例如,海或河要選畫其一的話,我會比較喜歡畫河。相對於海的波瀾壯闊和距離感,河比較平易近人;而且河流與人類文明發展關係密切,很多文明都源自河流一帶,更接近人。

 

最近在畫一幅某次行山看到的迷你瀑布景。記得那天經過瀑布,看到有人在跳水,感受到他們很享受自然資源帶來的微小幸福,之後就想將那份感覺畫出來。

 

J︰山澗河景和瀑布反覆出現在你的畫作中。你很喜歡行山嗎?


A︰非常喜歡!不過行的一般不是很高聳很巍峨的山嶺,而是比較貼地的那種,有山有水。我喜歡一邊行,一邊欣賞沿途風景。

 

J︰所以,你看過的風景都會儲存在腦裡,感覺來了就憑記憶畫畫嗎?還是會先拍照作參考,然後再畫?

 

A︰有時會寫生,但甚少拍照。我通常不說「看」風景,是「scan(掃瞄)」吧!當下的場景和感覺,盡可能一一深刻地凝視,然後儲存在腦裡,有機會就用油畫的形式呈現出來。

 

怎麼說呢……會憑腦裡的記憶和手感去畫。畫畫的時候只想著畫面,會先起草稿,然後劃分色區,再描繪景物的形狀和形態。很有趣,大概畫到四成,幅畫會教你怎樣畫下去。

 

J︰今時今日,影像的捕捉和傳送都來得很容易,繪畫(特別是油畫)相對是個「難」和「慢」的過程。似乎正因為繪畫這個媒介的特性,才讓你表達出心裡的意念,或腦海裡的畫面。

 

A︰ 我甚少拍照,因為覺得照片只能反映某個瞬間的其中一個面向,或某一個視點。畫畫的話,就可以將整個場景放進畫面——眼前的物象、身後的風景;置身其中的體會,沿途經歷的感動……統統都可以包攬進去。

 

好像你們看到這幅作品(掛在工作室牆上有待完成的其中一幅)中的鐵鍊,其實現實中這個畫面發生的時候它並不存在,不過那天行山時我確實有扶著它借過力,於是它就出現在這裡。

 

有事無事畫定先

J︰與其說你描繪某個景觀、或一刻感動,不如說你是呈現一次整體的經驗。

 

知道你與幾位新晉藝術家(包括你的師兄——JCCAC L5-12單位的劉兆聰Lonely在內),組成「繪畫開方」,去年策展《不圓》聯展;剛過去的10月,又和一眾藝術系同學(包括其他院校)將《一畝阿華田》香港藝術家聯展帶到台灣。是不是一心想「自己展覽自己搞」?

 

A︰這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辦到的事,而是一班人群策群力的成果,大家都付出很多。

 

我們「繪畫開方」幾名成員,讀書的時候在火炭一起合租工作室,故對彼此的創作脈絡和風格都有一定了解。當時就構思,不如一起辦展覽。直至我畢業那年,剛好有不少同學都畫油畫,於是便聚在一起策劃展覽,成就了《不圓》。

 

後來又在院校聯展上認識了其他院校的藝術系同學,之後互相到對方的畢業展捧場,由「唔熟」變到「有偈傾」,又想聚在一起辦展覽。當時大家都有「衝出香港」的想法,於是自薦到台灣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漾藝廊」辦《一畝阿華田》。不是想成名或甚麼,只是希望完成一個一手一腳策劃的展覽。展覽場地當然有提供適切的技術支援,不過當時我們連運輸等細節都一手包辦,學到很多。

 

J︰今年JCCAC藝術節,我們亦可以看到你的作品呢!這些「正在進行中」的幾幅作品,是趕著參展?

 

A︰於藝術節期間展出的已經畫好了。對我來說,繪畫很多時候是為了滿足某種創作的慾望,因為想畫,所以去畫,未必為了擺展覽或甚麼。有展出機會當然會把握和珍惜。不過即使未有展覽計劃,我一樣會密密手畫,機會來到就隨時「有貨」,不必臨急抱佛腳。

 

推介活動
JCCAC藝術節 2017
公共空間展覽

原地衝浪者》
日期︰9 / 12 / 2017 - 11 / 1 / 2018
時間︰10:00 - 22:00
地點︰L3 藍牆

 

下載《JCCAC節目表》2017年12月號,按此 

 

更多【藝述心言】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