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場景;一樣的人物;一樣的事情
不一樣的角度和目光-
她以舞台上的演繹;
他以鏡頭下的影像;
發生無限的變化和生命力。
透過攝影、戲劇及文化創作等不同媒體藝術的演繹,捕捉生活場景中獨特而熾烈的一刻。
我們提供 :藝術課程
聯絡 : 林羽
電郵 : kkinglam@yahoo.com.hk
聯絡2 : Paul Yeung
電郵 : paulytm@gmail.com
網址 : hk.myblog.yahoo.com/frozen.fire2008
一樣的場景;一樣的人物;一樣的事情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致群劇社為香港最資深的劇社之一,成立於一九七二年。 近年重要演出如《袁崇煥之死》、《陽光站長》、《人啊,人!》(2006)、「辛亥百周年系列」之《無名碑》、《風雨橫斜》及《斜路黃花》等,均備受劇壇注目。 由於致群劇社近二十年的骨幹成員多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所以多次演出均以歷史事件或人物為素材,觀眾以中學生、大專學生、教師和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確立了歷史戲劇嚴謹與趣味、藝術與教育並重的獨特風格。除劇場內的專業演出外,亦輔以演出前、後的導賞講座及分享座談會,加上派發資料冊,內含豐富詳盡的歷史和語文參考材料,製作的認真,早有口碑,務求引導觀眾「從歷史走進戲劇,從戲劇回歸歷史」。 這兩年來,更積極開拓「漫步歷史、體味文學、穿梭舞台」的新路向,把戲劇、文學和歷史實地學習結合起來,如《風雨橫斜》和《戰火梨園》,都能成功地將社區劇場和遊史跡、尋舊踪的活動配套成一獨特的學與教模式,為倡言走出課堂、活化學習、提升果效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鮮明適切的示例。
藝術委員會: 方競生(召集人)、張秉權、白耀燦、張華慶、羅靜雯
幹事會: 余世騰(主席)、羅潔瑩、卓躒、鍾寶強、蕭新泉、張樂勤
|
多元智能工作室由丘子乎(Anthony)創辦,丘子乎為專業攝影師、數碼多媒體設計師及藝術工作者,並擅長於數碼攝影、多媒體、網頁、錄像及虛擬空間的藝術創作及研究。丘子乎自90年代初已從事數碼藝術創作及教育等工作,丘子乎亦是攝影教室創辦人、SONY數碼培訓中心首席講師、理工大學設計系兼職講師及中學駐校藝術家。
過往丘子乎舉辦過多次個人及聯合攝影和藝術展覽,其中包括《Leica 上海世博背後 : 一塊麵包?》、《Sony 獨家贊助 – 「天路行」– 丘子乎青藏高原攝影展》、《生命之荷2009》、《藝術@廠夏2008》、《我的集體回憶2008》、《集體回憶: 石硤尾 2008》、《彩色香港2007》、《地下空間》、《肯定獨立》、《香港藝術發展局薈藝計劃》、《香港藝術雙年展配套展覽》等等,並撰寫專題文章。近年所策劃和參與的主要藝術展覽和活動包括《集體記憶: 石硤尾 2008》、《肯定獨立2005》、《薈藝計劃2002/03》、《香港藝術雙展配套展覽2000/2001—記憶體》、《藝景1.0》、《駐校藝術家計劃》、《生活錄像》、《聯校「綠」像》、《三維立體虛擬畫廊》、《地下空間Underground Space》、等。 曾製作及拍攝多部獨立影片,作品括《Julie’s Weekend》、《牆內‧牆外》、《英年早逝》、《我的攻略世界》、《另類空間》等。
電郵 : anthony@locusstudio.com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Karen Aruba 麻雀獻藝工作室
工作室由插畫師張凱欣及手雕麻雀工匠張誠忠兩父女攜手建立,以獨特的「麻雀獻藝」故事傳承香港手雕麻雀文化工藝。
結合插畫故事與家族的麻雀雕刻工藝,愈四十年經驗資深手雕麻雀張師傅的手雕麻雀牌,融入插畫師 Karen Aruba (筆名) 時尚的畫風及創意,近年一直致力提昇香港手雕麻雀工藝的國際形象,以藝術角度賦予麻雀新價值,以耳目一新的設計傳承香港文化,利用科技配合延續生命以至推動保育麻雀製造「非遺」項目。
工作室提供工作坊、麻雀創意小禮品及家居生活品展示,歡迎預約欣賞張師傅的工藝 (星期六下午)。
Karen Aruba Art
電話 : 9876 3279 (whatsapp)
|
禤紀君(筆名OO Huen) 為本地全職插畫、設計師、繪畫導師,並創作了角色「豬仔熊仔 little bear & pig」。
電郵 : oohuen@gmail.com
網址 : www.oohuenstudio.com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huen.oo
instagram : huen.oo
instagram : liittlebearandpig
youtube: www.youtube.com/oohuenoo |
聯絡 : 馮文耀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黃麗明是全職定格動畫師、都市農夫及母親。
動畫作品包括:「意馬心猿」、「泥人生」及「樹」,曾獲邀參展超過五十多個國際影展及多次榮獲獎項。喜歡把動畫的創作樂趣分享開去。
聯絡方法:
黃麗明
emilywlm@yahoo.com.hk
https://vimeo.com/user53688985
dodoanimation.wordpress.com
種植香港
《種植香港》是一本關於香港人故事的農業雜誌。
hello.plantinghk@gmail.com
www.plantinghk.com |
何濼工作室主要以何濼聰的個人創作為首要使用目的,亦會定期舉辦一系列藝術教育課程如木工、雕塑、繪圖班等,亦是組織木碎好少年的分部,工作室歡迎任何有興趣人士探訪和參觀,更會配合節日和活動進行開放。
|
豆腐膶工作室(Studio de Dimension de Tofu) 於2008年成立,由兩位攝影工作者組成。藉著這個「豆腐膶*」空間,我們推廣與攝影有關的工作坊和活動,包括:自製針孔相機、黑房沖晒體驗、光學手作、數碼攝影教育、不同類型攝影講座及導賞等等,藉此希望讓不同人士去探索、發現攝影的真正意義,體驗攝影的樂趣,認識影像的價值。 歡迎學校、大學組織、機構及團體查詢。 * 廣東話「豆腐膶」是形容空間面積十分細小的意思。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studio.de.tofu 合作夥伴:賽璐珞影像文化有限公司 Fotologue Culture Limited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otologueCulture |
香港陶笛文化協會 以促進陶笛文化教育、藝術活動及增進音樂學術研究為宗旨,希望與世界各地陶笛藝術家、音樂團體作文化交流,讓陶笛在本地普及化,從而提升年青人之視野及藝術水平。
瀏覽我們的網址,您可以獲得以下資訊:
音樂原住民 遊走於中樂界與詞圈的許少榮及擅長中西彈撥樂的蔡美華熱愛本土原創音樂,亦不忘傳統文化之承傳,樂意與各界共同開墾藝術土壤,開辦各類音樂課程。
香港陶笛文化協會 網址 : http://www.a-origin-music.com/hkoca/ 電郵 : hkoca@ymail.com
音樂原住民 網址 : http://www.a-origin-music.com/a-origin-music/
|
廖家宜, 別名肥娃Miss FAT ,中四時患上思覺失調,其後以繪畫藝術把自己治癒。2008年於JCCAC開設「肥娃藝術工作室」至今,成為最年青駐場藝術家,並開始全職藝術創作生「捱」。2011年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系畢業。
抱抱藝術暑期工作坊2019
A班「藝術油樂園」(3-6歲)
B班「藝術自作業」(6-12歲)
C班「藝術手作人」(12 – 16歲)
導師:廖家宜 Miss FAT
「肥娃繪畫藝術課程」 兒童繪畫班:$400/4堂 (適合3-12歲學員) 青年繪畫班:$480/4堂 (適合13-17歲學員) 成人繪畫班:$800/4堂 (適合18歲或以上學員) 團體繪畫聚會:$250/人 (3小時,4﹣18人) *包創作物料 開課時間(任選一小時): 星期一至五 11:00-7:00 星期六 10:30-1:00
Cervo(Italy) X Miss FAT手錶現正發售!手錶售賣點:東南樓酒店(油麻地碧街68號)Miss FAT studio(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6樓27室)
PMQ香港設計廊(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坊地下)
|
鍛煉屋宗旨於推廣當代首飾中的非物質價值。以合作社形式為骨幹,開放予具有金工技能卻沒有工作空間的藝術工作者使用,同時輔以舉辦展覽和工作坊等,與具潛質的首飾藝術家以支援網形式同行,鼓勵一同創作。
|
本工作室以陶藝及攝影為創作的主要媒體,並融合2D及3D的創作概念,盼能將這兩種藝術普及。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成立於香港最黑暗的時代。工作室宗旨分享最黑暗的事物,無論是黑色油墨,黑色幽默還是人性的黑暗面,都歡迎一同分享。
|
WHO WE ARE 我們相信
藝術、遊戲和想像的力量,帶來發現和改變。 藝術是一趟認識自己的歷程
WHAT WE DO 我們做的是
讓藝術引導自己,聆聽心的說話,覺察生活。 想更多人認識藝術的可能性,帶來轉變、成長、治療 。 以創意、想像和遊戲的概念,聯繫藝術和生活。
|
ALTERNATIF是一個創意時裝工作室,承傳中國服飾文化。工作室分為教學與硏究兩方面︰
教學——課程包括時裝設計、化妝造型、紙樣製作、裁剪製辦、時裝插圖;
硏究——包括中國男裝、中國女裝、香港服飾、東西方服飾文化比較等。 陳仲輝,從事設計工作30多年,曾參展紐約時裝周和東京時裝周;曾任中國李寧運動品牌創意總監;出版包括《中國男裝》和《中國潮男》。
陳仲輝, Silvio Chan 聯絡電話:9126 5137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所謂「藝術」某方面像一道玻璃門,把空間和事物鑲了起來,人在當中進進出出,有時用不著看見它,有時它卻讓人看見了自己。《玻璃門》是陳偉傑(Hector Chan)的繪畫工作室。同時這裡亦會不定期舉辦討論及分享活動,偶然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撞向那道熟悉不過,卻若隱若現的門口。
「你太耐冇返黎喇,都唔記得有道玻璃門。」(國產凌凌漆, 1994)
陳偉傑2018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之碩士( 純藝術 )課程;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其創作以繪畫為主,旨在探索繪畫可如何回應當代生活中觀看的渴求與快感。
個人網站: http://www.hectorchanwk.com
|
玻璃是的可塑性很高,具無窮無盡的創造性。 |
網址Website:www.facebook.com/cozycatceramic 查詢Enquiry:mscatlover@gmail.com (Anna Li)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Creation of studio jewellery |
許方華從事跨媒體創作與研究,作品主要探討文字、聲音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先後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完成藝術碩士(M.A.)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讀媒體設計與藝術碩士(MFA)課程 。
許氏先後獲得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紐約)耶魯中國藝術獎助金、亞洲文化協會李子潔獎助金及美國日本藝術計劃研究獎助金、彭博新一代藝術家資助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新秀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獎學金、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獎學金等等。她曾於不同的地方分享她以研究為基礎的藝術實踐和論文,包括:Ars Electronica,ISEA,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亞洲當代藝術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等。 |
遊走於劇場與錄像界的好戲量助理總監賴恩慈(毛)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林漢堅,現MOST(Museum of Site) 環境藝術館策展人。
生活於香港、跨界活躍於珠三角,是資深文化評論人、理論家、文化政策及新文化藝術模式的言說者,也是博物館規劃館長和獨立策展人。 六十年代香港出身,七十年代在香港接受傳統藝術教育,八十年代在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學習『超八』電影製作及實驗錄像,考入大學藝術系專修藝術理論。大學期間學始藝評寫作,在信報『戲間形彩』、『明報月刊』、『新亞生活』等刊物發表;先後在香港、倫敦及劍橋修讀藝術及建築理論.
九十年代林漢堅是香港裝置藝術、藝術家工作室開放計劃主要推動策劃者;曾擔任策略伙伴香港藝術館的裝置展策劃,並主持《香港裝置藝術節》、《中國錄影藝術節》等多項文化開拓工程;亦是香港藝術發展局「一生一藝術」理論推動者、藝術進駐社區、古跡活化保育的第一代策劃人;林漢堅亦曾香港新亞文商學院教授、香港大學建築系客座評論人,以及香港醫學博物館、當代中國藝術館、54紀念館館長等職。
林漢堅曾編著出版跨文化、亞洲書刊《珠三角演義》、《正反》、《城市藝評- 香港. 臺北及其它亞洲城市交流狀況》、《草藥.本草.醫學》、《EAP-Engaged Art Theory and Practice》和《MOST (Vol. I-IV)》等。文化論文發表于韓國《光州三年展Pause場刊》、《亞洲劇景設計文化國際研討會年刊》、蘇格蘭《異 Variance》、星加坡《麻省理大MIT-LEA》、西班牙《MADRID ARCO藝術博覽會.專家論壇》、中國《藝術當代》、《饒宗頤藝術論文集》、《書譜》、《娜移》、《本男》、《明報月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生活》、《水墨論辨- 國際水墨畫研討會論文集》等;並撰寫有關珠三角及亞洲另類空間的文章,發表於China-art.com、《Art99》等雜誌。
公職方面,曾被委任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公共藝術委員會」委員及公開比賽評委、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委員會」主席、「教育署藝發局聯合小組」主席、「視覺藝術委員會」委員及署理主席、教統會社區教育小組委員南韓「聯合國教科文文化交流組」香港區代表等。 林漢堅關心文化區的規劃,曾為香港機構顧問,協助江西贛州「動漫娛樂城.水上旅遊區」前期規劃、並被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博物館顧問委員會(MAG)2006-8」進行M+博物館及文化產業展覽中心主題及營運設施規劃。
林漢堅的視覺文化策劃實驗,跨界連系建築、文學、書法裝置、聲音、劇場行為表演及新媒體文化,植根香港、珠三角文化深層,介入古跡及在地文化,並作全球思考。林漢堅長期觀察珠三角的發展狀況,他領導的「發生社」跨文化團體首先獲廣東美術館邀請協調港澳區的另類空間,並探討珠三角民工狀況,以概念建築《工房 SHACK》參展于「廣州三年展 (2005-6)」。2009年,林漢堅策劃的多媒體團展「Hybrid Shenzhen: Asia World City非常深圳- 亞洲世界城市」在E6空間首展,繼而獲邀展出於「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MOST 22米長「東蟲夏草媒體營」移動展館,該建築亦先後在MOST駐場的JCCAC藝術村及葵涌劇院公共空間展出,其部分作品亦獲香港ING Foundation收藏。林漢堅策劃的團體視覺文化展亦在香港藝術館主辦的「香港藝術雙年展」、胡志明市立美術館、吉隆坡國家美術館、臺北伊通公園畫廊、臺北華山藝文特區、烏玆別克雙年展、連州攝影節、仁川藝術中心、中國美術館等亞洲地區進行。
曾合作藝術家包括宋冬、顏磊、洪适、曹霏、崔岫聞、蔣志、徐坦、徐震、楊福東、劉韡、高氏兄弟、楊子榮、梁美萍、蘇恩祺、白雙全、都市實踐、文在善、李泰、Gerard Lang、Leonardo van Munster、Theo Jansen、Eric Van Hove、Bill Viola、Hybrid Space Lab、William Furlong)等。
林漢堅相信藝術是隨時代而變,文化與社會互動;其策展作品亦喜以基因遺存、細胞異變,自我繁殖以及半生物科學的方法,探討香港及珠三角文化深層次問題、全球及地緣文化雙向平行的可能;其展覽亦跨越宗教、形上學、微生物學等方法和板塊,在後現代理論情景下,重塑、再現新文化及產業發展的各種可能模式。
|
陶瓷裝飾設計,陶瓷產品製作,專營陶瓷結晶釉作品,陶瓷課程, 陶藝教育推廣。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藝術創作靈感深受 lssey Miyake 與 Katsu 的美學影響。 360 created by anispace |
藝術家Alisa於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取得視覺傳意學士(榮譽)學位及碩士(榮譽)學位,主修平面設計及動畫。現時為自由工作者,同時兼顧工作及創作。主要品牌Mannnbirds是講述家裡四隻雀鳥的故事,帶出寵物與人之間的小趣事,輕鬆生動的提材能令讀者回心微笑。Alisa's Corner 的亮點是一間可「打卡」的粉紅色工作室及學習中心,希望學生可以在一個美麗及愉快的環境下,參與藝術工作坊及課程。授課內容包括繪圖軟件、創意手作、漫畫及插畫等等。歡迎各位少女、閨蜜及情侶前來參觀及參加課程!
|
繪畫創作──以水彩拼貼及油彩作媒介 聯絡 : 謝江華 電話 : 9315-3304 聯絡2 : 梁羣卿 電話 : 9553-4226 聯絡3 : 謝可怡 電話 : 9522-5312 電郵 : jotse68@hotmail.com |
Username | |
Password | |